1956年戏剧《愤怒的回顾》在伦敦皇家剧院首次公演 由于它强烈的思想感染力和艺术冲击力,原本默默无闻的剧作家奥斯本因此一夜之间成为伦敦剧界红得发紫的人物 《愤怒的回顾》很快从伦敦搬向欧洲主要城市以及大洋彼岸的纽约、莫斯科 奥斯本也因此被看作20世纪50年代英国文学新流派“愤怒的青年”的领袖 “愤怒青年”电影运动以1958年的影片《愤怒的回顾》(托尼·里查逊导演)和《上流社会》(杰克·克莱顿导演)为起点,以1968年的影片《假如……》(林赛·安德逊导演)为终点 这些影片大多具有如下的特征:低成本,使用比较不知名的演员,内容强调社会意义,具有左翼自由派的政治观点,影片主人公一般是劳动阶级出身的青年,他们缺乏改善社会地位的机会,故而失望、愤怒和怀有反叛的情绪 影片一般实景拍摄,地点经常是内地工业城市中的酒吧、工厂、游乐园、贫民住宅 影片主要人物的言行反映出他们对统治阶级组织机构抱有一种敌对态度,通过对这些机构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作风的描述,表现出影片主人公对死气沉沉的福利制度的强烈失望 影片并不美化主角们的品质,他们既有优点,又有不顾廉耻,心胸狭隘和不顾道德的缺点 影片中人物的对白避免使用规范英语,而是大量使用土语、方言、行话、黑话等非文学语言,还夹杂粗话 影片中经常出现酒后吵架、球赛、斗殴等暴力场面,对于人物的性行为,一般也不回避 此前,英国电影恰如一部曾在伦敦上演盛况经久不衰的通俗剧的剧名一样《请勿谈“性”》“愤怒的青年”在上世纪50年代英国文坛上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民希望社会制度能得到改革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人们热切地期待着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然而,战争灾难的结束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理想中的生活和情景而是新的幻灭感、失望感 因此,人们重又感到空虚、迷惘、压抑、孤独和悲观 另一方面,战争结束时英国工党以全新的面貌崛起了,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和人民要求变革和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它施行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福利政策和经济国有化措施,即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使英国一度成为“福利国家”“富裕社会”平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所实施的普及文化教育措施使很多中下层出身的青年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在战后相继执政的工党和保守党中弥漫着一种洋洋得意的自满情绪 然而,“富裕国家”“太平盛世”却并没有给平民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平民青年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无法得到所谓“上层社会”的认可 于是,“愤怒的青年”们便拿起笔来向社会进行挑战,发泄了他们绝望的情绪展示了战后心理失衡的人们与社会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以及资本主义社会所暴露出来的其他种种尖锐矛盾 不可否认“愤怒的青年”派作家及其作品给当时的英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首先是作品的题材贴近社会与现实作品中“小人物”的“反文化、反英雄”形象显得生气勃勃 其次是作品语言清新明白而且现实主义的手法对于一般读者颇有感召力
Copyright © 2008-2023